扫描打开手机站
m.henansdzk.com
随时逛,更方便
当前位置:首页 > 热点资讯

机器人“累到头掉”坚强无头奔跑网友:机器人也懂“身残志坚”的道理

来源:站长时间:2025-04-21 15:17

“人机共跑”马拉松现场:机器人头部滚落,被扶起后无头坚强奔跑。马拉松现场突然出现意想不到的一幕,一个机器人本来在跑道上努力地奔跑着,然而下一秒机器人的头突然掉落,滚落到一边,机器人也因此停住了脚步。但是工作人员并没有因此放弃,他们调整了一下机器人的身体,在没有头的情况下,机器人的身体动了起来,坚持不懈地跑着。旁边的观众被这一幕所感染到,纷纷为这名机器人加油。观众们被这一幕深深震撼,欢呼声、掌声此起彼伏。这一刻,科技与人文激情共振,人们看到了超越机械本身的生命力量。
 
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苏州等地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向亦庄集结。本周六(4月19日)早晨7点半,2025亦庄半马暨人形机器人半马将鸣枪开跑。这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,21.0975公里的赛道上将首度上演“人机共跑”。从上周开始,近20支参赛队陆续抵达报到。人形机器人半马的长度与人类参赛的半马一样,都是21.0975公里。赛道起点设在南海子公园,途经亦庄网红打卡地——泡桐花大道和文博大桥,以及京东、京东方、资生堂、SMC、可口可乐等重点企业,最后抵达实现国产操作系统等多项突破的国家信创园。
 
“这次马拉松没有为人形机器人专门铺路、修路。”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梁靓说,赛道都是北京经开区的公开道路,路面会有不同坡度,机器人还得越过轨道,经过6个左转弯、8个右转弯。无论是爬坡、下坡,还是跨越障碍、拐弯,对奔跑的机器人来说都是挑战。同一条路线上,人类运动员和人形机器人的赛道会用铁马等设施隔开,互不干扰。
 
记者注意到,有的机器人是跟随奔跑,也就是在机器人前方会有一位专门的领航员,领航员身上装着信号发射器,引导机器人跟着跑;有的机器人则是遥控奔跑,操控手跟在机器人后面遥控操作。
 
“人机共跑”对于主办方、参赛队选手和观众来说,都是首次。比赛期间,难免会出现“钢铁侠”可能摔倒的小插曲。那么,花大力气组织机器人们跟人类一起跑马拉松,有什么意义呢?
 
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熊友军认为:“这不只是简单的体育竞技,更是对技术突破、产业发展的‘极限测试’。”业内人士表示,“半马”运动实现了“挑战性与可及性”的完美平衡,不仅参赛“门槛”友好,而且侧重对参赛选手体能、意志力的综合考验,最终带给人强烈的成就感。而人形机器人跑“半马”,也是看重这些特质,希望用“半马”验证产业发展成果,推动技术更好服务于人。
 
有参赛机器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,机器人“跑马”可以验证技术成熟度,推动行业标准建立,同时进一步倒逼技术创新。一方面推动高扭矩电机、柔性关节、耐磨损材料等上游零部件升级;一方面也因为奔跑涉及全身协同运动控制,促进机器人软硬件技术更高精度耦合、厂商与AI算法公司的深度合作。
 
这场赛事不仅是对机器人技术的检验,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化的缩影。近年来,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从硬件设计到算法优化,逐步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。参赛企业表示,此次马拉松的成果将推动机器人应用于灾害救援、长距离巡检、特种危险作业等领域,甚至有望让机器人走进家庭参与养老陪护。
 
在众多参赛机器人中,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“天工Ultra”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。这款身高1.8米、体重55公斤的机器人,赛前就被视为夺冠热门。比赛中,它展现了卓越的平衡性和稳定性,即便在17公里处摔倒,经技术人员紧急维修后仍迅速恢复比赛,最终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夺冠。当“天工Ultra”冲过终点线时,这场人机马拉松的意义早已超越比赛本身。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实力,更为未来科技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。正如一位参赛工程师所言:“机器人的每一步,都是人类智慧的足印。”当科技与体育在赛道上交汇,人类正以创新为笔,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传奇。

最新热点

深度原创

人工智能推荐